瑞典移民生活見聞:幼兒園裡的3個中國家長

LY (旅居瑞典18年)
瑞典城哥德堡河畔新區的樓價,一年樓齡七百尺兩房一廳大露台單位月租14000港元,相類單位售價4百萬港元起。整個新區百多年前原是瑞典西岸興旺一時的船塢業和航運業樞紐,偌大的紅磚船廠周圍布滿大大小小的工廠,舊式民居住宅樓宇都屬船塢上班的工人們。

直到七十年代,最後一家本地船塢關閉,整個長長河岸成為最佳本錢,市政府和地產商合力發展為本城最有吸引力的住宅地段。紅磚船廠改建為酒店及展覽大堂,區內近十年間落成的新式樓宇大受本地人歡迎。遷入的兩大類居民,一為有年幼孩子的家庭,一為有經濟基礎的退休夫婦。我在區內的幼兒園上班,每天接觸的家長們大部份年紀都在三十歲上下,全部在附近居住,許多都在區內另一端科學園的科研機構任職工程師,即是說,個個都擁有起碼大學碩士級學位。另外的父母們亦有護士、記者、教師、夫妻檔餐飲到會和自由工作者。國籍大部份屬瑞典人,以及在此地長大的第二代中東移民,全都屬於有穩定收入的中等階層。

當中少數非洲家庭的背景則很不同,他們以難民身份移民瑞典多年,語言不通加上家裡孩子數目通常較多,父母需要留家照顧,沒有工作只靠政府福利金生活。這些家庭負擔不起新區的租金,他們其實住在幾個巴士站距離的傳統民居,因為幼兒園有直屬小學,才讓孩子來這裡上學。

幼兒園班上共有三位中國孩子,父母們都不過三十歲,個個都是工程師,都在區內的瑞典國際大機構包括Volvo和Ericsson任職,其中兩家已經在瑞典生育了兩個小孩。我常跟他們聊幾句,其中一對父母告訴我是大學同學,一同來本城科技大學進修攻讀碩士課程,畢業後都找到工作,上班用英語對話。然後再生育孩子,在中文名字外還給他們取瑞典文名字,如今三歲小美雅的瑞典語說得比爸媽們更流利。“有打算回中國嗎?”我問。“沒喇,孩子在這邊長大好。”來自北京的爸爸說。
有時我在幼兒園待到最後負責關門,跟孩子們一起等爸媽來接放學,下午四點半外面漆黑一片,四歲小麗翠見其他父母陸續來了,便會皺眉用普通話跟我說:“我爸爸還沒有來…”有次爸爸來後跟我站著聊,沒兩句便問:“你們都去哪兒吃飯呀?”中國人果然最關心吃,我開懷說:“舊城區那家興華!”“我們也是啊!”
兩位工程師每月收入約共4至5萬港元,瑞典的生活質素加上孩子的教育都是令這些中國家庭選擇留居北國的主因,這些父母們都是有學識有禮貌的一群。這陣子見小美雅的爸爸天天推著BB車,帶同一歲小弟弟來接送。原來媽媽放完有薪假期,“回去上班寫字了”美雅說。如今輪到爸爸享受瑞典著名的有薪父母假期,在家裡照顧孩子。小弟弟整個人圓滾滾眼碌碌,我忍不住贊有福氣啊!瑞典籍老師也說他胖得可愛,“但不可以說出口的啊!”,這正是文化差別最佳例證。我笑笑解釋:“其實正好相反啊,中國孩子長得胖是件開心事,絕對歡迎開口贊美呢!”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簡體中文